2010/08/22

《無障礙網頁開發規範》第二版之檢測碼與自我評量碼

最近幾個星期以來,我都在處理檢測碼與自我評量碼的編列,這基本上是個很大的工程,我覺得很難在九月底前(這是研考會這項委外案的結案期限)完善處理好,但是研考會方面不管怎麼溝通,都還是很堅持要生出可供結案的清單,所以目前僅有還不是很理想的進度……

為了讓各位能夠了解目前發生了什麼事,我把一封我寫給專家會議成員的內部信件稍微整理後張貼如下(很長,請做好心理準備):

現行之 Techniques for WCAG 2.0 當中,General 共計 144 項,HTML 共計 57 項,CSS 共計 22 項,然而各項技術與 WCAG 2.0 規範成功準則之間為多對多的關係,而 WCAG 2.0 當中的檢測等級係按照成功準則來訂定,所以同一項技術在不同條件下施展,會對應到不同的檢測等級。

另一方面,Techniques for WCAG 2.0 當中的各項技術乃是非強制性的正向列表,對於能對應到多項技術的某條成功準則來說,符合規範並不需要實踐所有的技術;然而目前檢測作業方式必需使用「若且唯若」形式的列表,所以不可能直接採用 Techniques for WCAG 2.0 當中的各項技術。舉例來說,C12、C13、C14 分別指定使用不同的尺寸單位,如果要全部分列檢測碼,就會發生只能通過其中一個,無法同時通過三個的情況。

考慮到上述兩個情況,所以將 Techniques for WCAG 2.0 的各項技術移植為檢測碼與自我評量碼時,部分技術需要合併,部分技術需要分解,部分技術則需要合併後再分解;技術分解的前提是同時對應到多個檢測等級不同的成功準則,如果有多個相同檢測等級的成功準則均採用了同樣的技術,則斟酌各成功準則的目的,以及該技術的主要用意,將該技術僅編列於最吻合的成功準則。

除了前述可合併的情況外,另有部分技術彼此互相矛盾,舉例來說,H46 技術的使用前提已經與 H88 及 G134 違背,而且其對應的成功準則均為A檢測等級,因此這類技術就予以刪除,不予納用。

註:此例 H46 技術並非任何成功準則的充分技術,而是技術忠告而已,描述的是在未能達成 H88 及 G134 技術的情況下,仍可試圖增添親和力的作法;然而就檢測作業來說,加入這類技術忠告並沒有實質的作用,徒增作業複雜度及承辦人員困擾,故不採用。

至於與現行一版檢測碼相關的部分,也盡量予以合併或調整。

在編修過程當中,產生了若干情況:

  1. 原先著眼於 Techniques for WCAG 2.0 與成功準則之間的多對多關係,因此設計檢測碼與自我評量碼的格式時,取消了對特定成功準則對應的部分,但是按照目前的處理結果來看,如有需要,仍可表達這部份的資訊。
  2. 原先預期 HTML4 與 XHTML 1.0/1.1 在檢測碼與自我評量碼上會有差距,因此設計了不同的編碼代號(H4 和 XH),但是在處理過程當中,我先以略為概括的方式來描述各檢測碼的訊息,舉例來說,使用「圖片」而不是「<img src="" />」,結果就是同樣的訊息可以同時適用於 HTML4 與 XHTML 1.0/1.1,目前沒有遇到衝突;至於實務上的差距,則可以留待檢測軟體的撰寫,以及自我評量的指引當中,再來分別描述即可。
  3. 除了來自 G134、G152、G192、H74、H75、H88 技術的檢測碼外,其他所有的檢測都必須搭配自我評量。

經過一番重新整理、編修之後,做出了幾項變動:

  1. 編碼格式改為 XX3141099,除了原先的兩碼對應技術(XX)、一碼優先等級(3)外,再來是四碼對應規範(1410),並且把三碼的技術內流水號,改為兩碼的規範內流水號(99)
  2. 對應技術的清單縮減成:XH(HTML 與 XHTML)、CS(CSS)、ES(ECMA Script、JavaScript、ActionScript)、SV(伺服器端)、SM(SMIL)、ME(純文字及其他媒體內容)

最後初步整理出來的有:XH 檢測碼共計 36 項,CS 檢測碼共計 13 項,ME 共計 1 項,自我評量碼共計 171 項,不過目前這樣的編修結果可能仍過於嚴苛,或者在實務上 不見得可行,或者與我國國情無關(但是可能與國際接軌有關),均需進一步確認及商討。

沒有留言: